Thursday, July 1, 2010

放慢脚步赏鱼米之乡─適耕庄

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適耕庄的取名有“適合耕种的村庄”之美意,但原来早期的適耕庄是从海口一带发展形成,早期的居民也是以捕鱼业为重,之后再慢慢发展至村內的稻田绵延,渐渐形成目前繁荣安定的村庄。
適耕庄有“鱼米之乡”之称,有著浓厚农村和渔村风光的小镇,放眼一看,村庄內一片绿油油的稻田视野,稻米隨著微风摇摆,庄內缓慢的生活节奏让人不禁放慢脚步,悠閒地欣赏田园景色。
这个村內有一个甚有名气的“考古学家”,名为谢金存,当年他还是小伙子时,就对考古有著浓厚兴趣,与两名志同道合的朋友组成“考古三剑侠”,几乎把適耕庄里里外外,甚至西海岸沿海渔村都挖翻了!
现年60岁的谢金存,早已不再到处寻宝考古,留守在適耕庄闹市中经营杂货业,但对考古热情依旧。
对適耕庄的形成至发展的歷史,他敢认第二,相信没人敢认第一。他將多年来搜集所得的珍贵歷史资料,详细地用手抄成笔记,甚至手绘適耕庄发展成形的地理图形。


红毛港起名

他指出,適耕庄的诞生是从海口一带开始,早年该地称为“红毛港”,他相信早期是因为英国人在该地种植亚答树以酿酒而起的。
“鉴於地方有限及內陆交通不便,他们將从亚答树上採下的肉穗花序以船运送至丹绒加弄酿酒,渐渐形成小港口,也就是今日的海口了。”
但后来因土质不符关係,再也无法种植亚答树。
谢金存是前往丹绒加弄考古时,发现当地有一个古堡,里面放置一个很大很高的酿酒桶,继而验证这项古蹟。
“这个酿酒桶很大,几乎有一层楼那么高,它在第二世界大战时,被炸弹‘震’了出来。”
由於適耕庄资源丰富,吸引许多其他地区的居民纷纷移居该地,渐渐形成热闹的海口及村庄。
“我们这里有很多原料及香料,別人都把这里当作‘肥肉’,本地人在不平等条约下,也还是会把土地卖给外地人。”


恰好16英里称十六支
但他指出,適耕庄早期不叫適耕庄,而是“十六支”,因为从瓜拉雪兰莪距离当地巧好是16英里。
在海口逐渐形成后,第一巷盖了一间华小,该校校长即將此地改名为“適耕庄”,即带有“適合耕种的村庄”的寓意。
谢金存为求证適耕庄的歷史,不惜费尽心思找了许多人求证,其中一名就是早期从中国南来的老伯伯谢恒立,从他的口中得知適耕庄形成的典故,才有今日这段宝贵的记录。
“根据谢老伯说,早期到这里找生活的居民都是以捕鱼维生,最早到適耕庄的华人是一名姓韩的海南人,他克勤克俭的以务农餬口,还领养了一名潮州籍的女儿,取名为妙娟。”
据谢老伯的口述,早期海口的居民都集中在目前靠近海边的拿督公神庙一带。
“当时有个马来地主,名叫阿诺,外地人就透过阿诺租地,每个月补贴他两三块钱,那时大概是20年代吧,两三块已经很多了,后来越来越多人来这里定居了。”


事物全非,剩水闸及香炉
適耕庄经过数十年发展,村庄內的人文地理都变换不少,那究竟適耕庄的歷史古蹟还剩些什么?谢金存坦承,剩下的不多了,就是在海口內的水闸,再来就是拿督公的两个香炉。
“以前还有一棵榕树,但后来被砍了,现在就只剩下水闸及香炉。”
这座水闸是战前留下来的,是为改善早期地区的排水系统而设,可惜土质受侵蚀,虽然水闸仍在,但已斜了一边。
以谢金存强烈的求知慾,怎会不对水闸的由来追根究底呢?他询问附近的居民,对方表示这座水闸在居民搬来时已存在了,而且也已呈倾斜状。
这座水闸处於海口的出水处,底下已变成垃圾槽,居民经过该地,顺手就把垃圾丟下去,走过时阵阵恶臭扑鼻而来。
很难想像这里就是適耕庄举办运动会的地点,谢金存表示本身仍是孩童时,英女王刚登基,就在此地进行水上运动会,有游泳、跳水,还有捉鸭子比赛呢!
“居民说,那时他们的屋子背对著海洋,距离大概有200尺,但现在一打开后门,几乎就可近看海洋,这也证明海口面对严重的海岸侵蚀问题。”
他说,海口海滩河道两旁原有一座吊桥,当有船驶入时,就把吊桥拉起来,但海口越见繁荣,当地人为方便船只进出,因此將岸边的树林都给砍了,再加上海浪滔滔,导致海岸渐被侵蚀。
因此目前政府与村民正积极克服问题,重新在岸边植树及放置大石,以大树挡海浪,將侵蚀的问题减至最低。


拿督公庙面海,风景怡人
说完水闸,怎能不提適耕庄第二个重要的歷史遗跡呢?谢金存说,这个两个香炉有一个典故,而他也为了確认这点,不惜冒犯神明呢!
香火鼎盛的適耕庄拿督公庙目前坐落在海口,面对著大海。每当黄昏时分或假日,这里总是充满人潮,有的是诚心上香求神明庇护,有的则是到这里放鬆心情看海。
无他,这里的景色宜人,还有多个树屋,在这里心平气和地看海,叫人心旷神怡!
“这座拿督公庙从建立迄今已搬迁了6次,若有机会,一定要到庙里看看那两个香炉。”
谢金存说,以前有名来沙白安南渔村的渔夫,名为黄界赐,来到適耕庄捕鱼时见有间拿督公庙,就进入膜拜求平安,孰料不小心导致失火,把整个庙给烧了。
“以前的神庙建设很简单,就好比一间亚答屋,因此很容易著火。这名渔夫有愧於心,后来他就打了两个石製香炉谢神恩。”
根据庄內居民传统思想,每过60年就要让原有拿督公“卸职”,换上新的拿督公,因此趁更换新神坛时,谢金存就大胆恳请神明將香炉赐给他。
“我对老拿督公说,您初来適耕庄时,庄內人数寥寥无几,现在庄子在您的庇护下,人潮涌涌,若离开就把香炉赐给我。”
谢金存后来就拿了一块布蘸了一些水抹香炉,发现香炉上刻著“黄界赐叩谢”的字眼。
不料,拿督公却在此时对谢金存高骂:“你好大的胆子,我正在喝这水,你却拿脏布来来蘸水!”
原来谢金存刚才用抹布蘸的水,正是放神坛上的圣水,取得答案的谢金存早已在心里暗喜,但也连忙向神明诚恳道歉,重新为拿督公更换新的一杯水。


进行青皮书计划,耕种稻米
儘管早期庄內的发展聚集在海口的渔產业,后来因政府在庄內进行青皮书计划,因此万津、瓜雪及丹绒加弄的居民都移居到適耕庄发展农业。
在青皮书计划下,庄內许多居民都开始种植稻米,初期每年播种一次,其他时间则是耕种其他作物,有者每天捕鱼回来后就下田耕种。
庄內村民种植稻米多属潮籍人士,大家安分守己,辛勤地靠双手找三餐,为適耕庄的稻米业带来光明的前景。
“台湾的稻米业是公认发展得最好的国家,公认產量也是最多,但適耕庄在10年前打破台湾纪录,在全世界產量以平方面积统计,最高的產量就是我们適耕庄。”
谢金存分析,適耕庄的米如此抢手,全赖农夫的经验,又肯下重本,因此米粒都显得特別大粒,水磨两次都不会断。
惟村民希望政府能放宽条件,让庄內的稻米出口至外州,让村民获得更丰润的收入。


海鲜/肉骨茶,当地人作早餐

雪州巴生道地人习惯以肉骨茶作为早餐,而以海產丰富闻名的適耕庄海口的村民,早上当然是以新鲜海鲜当早餐了!
海口村內有多间著名的海鲜店,许多店很多都是早上营业,村民早已习惯大清早大口大口“啖”海鲜。
嚮导蔡俊生也是道地的適耕庄人,生性好客,特別提醒笔者勿被“適耕庄式的早餐”给嚇著。
当一道道菜餚端上桌时,笔者可真的被嚇著了!四份鱼料理,一大碗鱼丸汤,这怎么会是早餐的份量呢?
蔡先生指出,海口的村民以捕鱼为主,需要体力工作,因此丰盛的早餐对他们是非常重要。
蔡先生一一介绍菜餚,炒中江、炒西丁、炒鯊鱼、炸拖鞋鱼,还有一大碗弹牙的鱼丸及虾汤。除了鱼丸汤外,其他菜餚都是以辣椒炒或油炸,口味甚重,不过却是下饭的好菜餚。


转载某部落客,谢谢!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